9秒83——这将是一个将长期记载在中国体育史上的数字。
8月1日,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跑出9.83秒,排名第一,打破亚洲纪录。他成为第一个站上男子100米决赛跑道的中国人,并获得第六名。
“苏教授,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距离东京体育场千里之外的广州,暨南大学80余名师生在学校共同观看了比赛直播。
苏炳添是亚洲飞星,也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大学教授。
苏炳添人物视觉图
从逃避家教到成为大学教授
“从苏炳添本科入学到成为体育学院副教授,我们一路见证了他的成长和突破,他的体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不仅是暨南大学的荣耀,也是我校的荣耀。”广东;中国的荣耀,亚洲的荣耀。”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彭国雄说。
从2009年成为暨南大学本科生,2017年研究生毕业,到2018年走上大学舞台,苏炳添在这里完成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大学教授的转变。
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初中时,苏炳添为了避免补课,加入了田径队。
苏炳添一年级教练杨永强表示,苏炳添初二时学习成绩不太好。每天放学后,他的老师都会让他留在课堂上进行例行的“补课”。为了避免“滞课”,苏炳添加入了学校田径队,因为每天下午都要定期训练,避免“滞课”。
为了避免补课而加入田径队的苏炳添“很快就红了”。他的短跑天赋迅速显现,一路长足进步,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的短跑运动员。
命运就是这么神奇:因避免补课而“阴差阳错”进入短跑而早已在体坛小有名气的苏炳添,却愿意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校园里;而校园成为苏炳添再次突破的支点。
“高级时代突破”背后的“火柴人”
苏炳添在大学里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文凭”。苏炳添的本科论文导师傅景彦表示,他的本科论文“非常好”,在论文开始前他与导师沟通了多天。他通常会想办法弥补因训练缺课的情况。
教过苏炳添的暨南大学老师们都有一种情感——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大学教授,苏炳添力求每一个角色都做到完美。
2018年10月,苏炳添在暨南大学逸夫体育馆为100名学生教授短跑技巧。这也是他作为暨南大学副教授的第一堂课。此后,只要训练结束后有时间,苏炳添就会回到暨南大学,给学生们讲授科学体育等知识。一名暨南大学的学生表示,苏教授的课“每次开课都瞬间火爆”,而他每次都“瞬间被秒杀”。
2019年,苏炳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体育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新时代的中国男子百米短跑:回顾与展望》。
在这篇论文中,苏炳添等人回顾了2010年以来中国男子百米短跑的发展历程。文中一张《2010-2018年中国男子百米短跑最佳成绩图》引人注目——从2010年的10.21秒到2018年的9.91秒,这条折线向上波动,见证着飞跃在中国的冲刺发展中。
“作者基于对百米短跑的深入实践,从运动员的角度提出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男子百米短跑跻身世界前列的6大理由。”其中,文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实践科学”,我们与兰迪教练合作,参照“冠军模型”对苏炳添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分析,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
在随论文配发的一段视频中,我们看到苏炳添的首发视频在分析软件中被抽象为“火柴人”进行逐帧分析,各种参数和曲线实时变化——正是基于科学依据分析认为,苏炳添和教练组不断优化自己的动作,最终在东京奥运会上实现了突破。
此外,论文还总结了打造良性团队竞赛模式、实施“接力带动单项”策略、落实“走出去、请进来”政策、建立完善的训练保障体系、着力提高水平等五个方面的原因。运动员素质。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运动员的视角进行研究,用学者的视角进行训练,苏炳添实现了短跑上几乎被认为不可能的“老年突破”。
书卷气十足的运动型男真美!
据记者了解,东京奥运会迄今为止最大的看点并不是金牌和纪录,而是越来越多“书卷气”的体育人的出现。
获得第一枚金牌的杨茜是清华大学大三学生。中国代表团男旗手赵帅是西南大学博士生。举重冠军石智勇是宁波大学研究生。女篮主力队员邵婷是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
由于疫情原因,东京奥运会记者与运动员的接触无法像过去那样“亲密”,但即便是混合区的几句话采访,也充满了俏皮金句。
“学术大师”度过暑假,“顺便”参加奥运会夺得金牌——这当然是一个笑话,但有诗有书的奥运冠军正在成为体育界的新潮流,甚至是主流。健康、阳光、有教养的他们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偶像。
而苏炳添将科研与训练完美融合,在体育上突破极限,达到学术巅峰,这难道不是对“体教融合”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绝佳诠释吗?
人类的自我超越永无止境,人类的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点击进入主题:
中国田径队征战东京奥运会新闻热点话题评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bhygdzb.com/html/tiyuwenda/9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