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知识问答
  • 青春守艺人系列非遗有新人:探索南京白局与甘熙故居的非遗传承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培育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荔枝新闻推出“留住艺术家”双语微纪录片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新人》,穿越千年文脉,穿越万千山河,记录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故事,聆听青春传承的时代声音。一期一期,图像留住记忆,培育精神语境,树立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绚丽多彩、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南京生活频道节目_南京生活节目表_南京电视台生活小百科

    白墙黛瓦,庭院深深,位于南京城南的甘熙故居,俗称“九十九间半房”,是我国大城市中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每逢节假日,游客众多。他们徜徉在马头墙、花格窗之间,总能听到几句悠扬的歌词,这就是正宗的南京地方民间艺术——南京白剧。

    作为南京唯一的方言说唱艺术,南京白剧用原汁原味的南京话说唱故事。被誉为老南京的“方言仓库”,已有数百年历史。刚满20岁的元英,在这个院子里唱南京白剧已经五年了。她与众多年轻人一起,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新的活力。

    方言说唱:一张唱片,一个使命

    南京白酒的诞生与云锦产业的繁荣密不可分。清代,云锦工人们一边织锦,一边唱一些江南歌曲,以打发无聊的工作时间。闲暇之余,那些不太喜欢唱歌的工人们就会在街头、河边搭起一套唱歌的场地。他们会免费表演一套。因此得名“白色套装”并流传开来。从金陵、秦淮美食的美景到历史传说和节日民俗,南京白剧用特色鲜明的方言、俚语描述了南京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南京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

    时代变迁,白菊也随着织锦行业的兴衰。直到20世纪50年代,南京白剧团的成立才保留了这一艺术。 2008年,继南京云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这一由锦织工创作的南京地方特色民间艺术也被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民歌迎来了传承和保护的契机。机会。

    2014年,12岁的袁英在电视上看到了南京白剧的演出,优美悠扬的口音在她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三年后,她在学校了解到了白棋选修课,并第一个举手报名。五年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白剧一般是一种坐唱形式,表演形式可分为独唱、对白和群唱。伴奏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板、鼓等。此外,还有由板、琴键组成的小型打击乐器。这是白琴独特的乐器。”说到白。袁英回忆起自己的家宝,“我们第一堂课就是学打碟,女孩子要在台上打碟,如果打不好就会分散注意力,影响表演。”回忆起上学的前两三个月,袁英说:“每天晚上,我们都学打碟。”他们都在练习,“让我的父母敲厌了”。

    南京生活频道节目_南京生活节目表_南京电视台生活小百科

    这些小盘子和小钥匙,生动地展现了南京白剧的草根性——几百年前,织锦工们只是拿起身边的酱油盘和筷子,敲打着盘子,唱着歌,歌声从机房传到了楼下。广阔的民间世界。 “白剧唱的是南京当地人的生活,很有南京的代表性,我觉得作为一个南京人,有一种使命感可以传承。”袁莹表示,她之所以第一个举手报名,可能就是因为这种信念感。自己尝试一下。

    口传心授:一种训练,一种体验

    学习白剧的五年里,元婴基本上每个假期都会参加白剧的排练和演出。她几乎从不请假。即使是全家人团聚的春节,她也会从六合老家赶上最早的地铁列车。老城南的表演,让她的师父徐茹和情妇黄玲玲赞不绝口。

    黄玲玲是南京白剧团培养的第一代专业白剧演员。 20世纪80年代,老牌白剧艺术家聂绍廷临终前委托黄玲玲和几位同事继承白剧遗产。此后数十年,黄玲玲为白菊传承而努力奋斗。她的女儿徐茹也辞去了高薪职位,与她一起创办了南京金陵风白剧民间艺术团。

    回忆起袁莹上课举手报名的场景,黄玲玲对她的第一印象是“白皙干净,笑容甜美,十分讨人喜欢”。但试了一段后,元英找不到重点,“一唱就紧张,走调”。但黄玲玲并没有放弃。她认为,有些孩子天生就有音感,而另一些孩子则需要训练。 “只要我肯吃苦,总能教出来。”她会立即回复学生深夜的询问,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最后留言。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纠正。

    对于袁莹来说,学习艺术的旅程并不轻松。 《秦淮行》从八旗唱段开始,这是一首曲调小而富有韵味的唱段。然而,初学的元英却分不清自己唱的和老师唱的有什么区别。也许只是错过了一个小转弯。 ,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弄清楚。现在,元瑛再听原来的录音,发现她的一些唱段过于生涩,“语气变了,像‘地雷’一样”。刚开始学习时,元英也经历过很多困惑和挫折,一遍又一遍地磨练优美的歌调,大冬天独自在书房里背歌词,有时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眼泪变得司空见惯。

    “黄老师等人都知道我爱哭,但有时我哭并不是因为老师严格,而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连自己的标准都没有达到。”袁莹形容自己是一个努力工作、精力充沛的人。我们一定要学最好的,“黄老师说,我们要的不是好的,我们要给观众更好的体验,最好的体验。”精益求精的精神是通过新老之间的反复磨练传承下来的。

    元婴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努力,但这些考验最终还是给元婴回馈了掌声。 “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练习28分钟的《智斗鼠》才登上舞台,但当观众鼓掌、鼓掌时,积极的反馈让我特别感动。”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元婴对于白棋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第一阶段我觉得旋律很好听,后来发现歌词很有魅力。”现在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她有了新的感悟。 《二小姐相思》中怀孕的二娘,《智斗鼠》中嫁女人的小橘子……通过白色游戏,她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对于一个刚满20岁的女孩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南京生活频道节目_南京电视台生活小百科_南京生活节目表

    生生不息:一种传递,一种感动

    五年前,还在读书的袁英利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机会,成为了白剧艺术的学习者。五年后,她站在了学生们的面前,成为白族游戏向下传播的纽带。

    在黄玲玲、徐茹等成员的努力下,剧团已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十余所学校进行合作。 “白剧艺术不能失传,我们的学生不仅可以上台表演,还可以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把白剧传承的链条拉到底,代代相传。”黄玲玲希望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到白游戏的教学中。元婴和师弟窦可羽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会跟随老师走进教室教授白棋。

    “其实,我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很慌,因为我不确定他们是否会听我的话。我比他们大不了多少。”当走进班级,面对年龄相仿的同学时,元婴并没有完全的自信。信心十足,直到她开始演示一段话,学生们都看着她。那一刻,元婴似乎隐约明白了传承的意义。

    除了走进学校传播白剧,民间艺术团的成员们也在寻找更多的演出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白剧、熟悉白剧。 “五一”小长假、世界博物馆日、端午节……他们抓住每一个假期组织演出,让这一原汁原味的南京民间艺术再次回归寻常百姓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一定要留在展厅里。就像白剧一样,它古老,但又年轻、有活力。它有古老的韵味和歌调,但它所唱的内容却始终与我们的生活和生活同步。”我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分开过。”除了坚守传统,立志传承白剧的人们也在剧目、唱腔、形式上不断创新,希望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5月初的一次演出中,元瑛在舞台上扮演一个思念心上人的少女。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穿着汉服的小女孩,眼睛闪闪发亮。 “我看着她,她也看着我,仿佛知道二姑娘心里年轻的情感。”这个传统的笑话引起了当代观众的共鸣。那一刻,元婴也感觉自己和这篇摘录的作者在一起了。不同的时空重叠在一起。

    (本期编剧、导演/文:李艾、王伟杰/摄影:王伟杰/编辑:李辉、彭超、张润森、夏全连城/刘向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bhygdzb.com/html/tiyuwenda/9472.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